一、西方民主与地方宗族的冲突
经典贺岁片《让子弹飞》在姜文导演的镜头下,讲述了一段民国传奇故事。故事中,历经岁月风风雨雨的碉楼、古城、城墙,将人们带回到一百年前的传奇时代。
鹅城取景于风景秀丽的广东省台山市端芬镇冈宁圩。
故事中,曾追随大军阀蔡锷的张牧之,在北洋战争后成为一名海盗,江湖人称他为张麻子。
说起张牧之追随的蔡锷,人们对他的第一反应,多半是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。蔡锷作为一位政治家、战略家和杰出的军事领袖,除了浪漫的爱情,一代传奇人物蔡锷做了一件大事:辛亥革命期间,他在云南率领新军起义推翻清朝统治,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;1915年12月25日,蔡锷将军参加了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起义。
可以说,蔡锷是一个时代人物,他的人生轨迹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。
蔡锷也懂得同情士兵,身边的士兵也能学到不少东西。所以,跟随蔡锷将军多年的张牧之,也就是后来成为土匪的张麻子,深知盗贼有道,惩恶扬善,劫富济贫。这也是在乱世之中,张牧之极富个人感染力的所在。

南国鹅城一霸黄四郎,他靠卖烟土来赚钱,犯下各种罪行,在他的带领下,手下更加嚣张跋扈。老百姓不敢反抗,对待他像个皇帝一样。
黄四朗受过西方教育,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人,他将西方所学与中国封建思想相结合,加大了对平民百姓的压迫力度。
张牧之的到来,触动了他在鹅城乃至整个南方的权威,却让他感受到了被刺激和戏弄的快感,以及平日里突然泛起涟漪的惊喜感。

二、黄四郎代表先进地方的王道思想
黄四郎一身西装打领带,举止像个英国绅士,黄四郎不仅是个恶霸,还是个留学西方的高级人才。
在北洋时期的中国南方,土匪与恶霸在动荡的环境中并存。几代经商的地方皇帝黄四郎,可以说是鹅城的王,坐在碉堡里做恶事,直到张麻子的到来才刺激了黄四郎,因为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无敌的寂寞,张麻子的到来才点燃了自己的斗志。
黄四郎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,正是源自于他的经历和奸诈。
在有任何危险之前,先为自己找一个替身,替身有几颗金牙,在任何位置,都必须和自己一模一样。
由此可见,黄四郎本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精神,将传统思想中的细心发挥到了极致,这就是既保守又前卫的黄四郎。

三、世道不古,黄老爷也曾是热血青年
黄四郎是个有钱人,平时欺压百姓,买卖烟土鱼肉百姓,总之,他是解放前典型的乡绅和恶霸。不过,他曾展示过一枚精巧的地雷,这是普通人所没有的高级物品。.
不管怎么看,黄四郎的身份都不简单,黄四郎曾明确表示,他与张麻子曾在辛亥革命期间有过一面之缘,所以肯定对张牧之印象深刻。
那么在辛亥革命时期,他们一定在同一个队伍中,后来,张麻子还告诉汤师爷,他跟过松坡将军,做他的手枪队长。张麻子在讲话中还提到,松坡将军在参加泸州会战时负伤,当时松坡将军用微弱的兵力与精锐的北洋军作战。
遇见故友,黄四郎越说越精神。当他拿出一个地雷时,他说只有两个这样的地雷,一个是在 1910年爆炸,另一个在他手中。这时,地雷就不仅只是一种武器,而是作为了黄四郎思想转换的媒介。
爆炸的地雷代表了曾经的黄四郎,一个死在北洋战争中的有志青年。而另一边,没有爆炸的地雷代表了顺势而为,自甘堕落的黄四郎。
由此可见,黄四郎的身份并不简单,他曾是辛亥革命的受益者。可细思极恐的是,作为曾经的革命者,为什么如今堕落了?变成现在这样了?
《让子弹飞》也暗示了辛亥革命看似成功,迎来了民国,但实际上只是换汤不换药,只不过是换了一群吸血鬼继续压迫平民,一切看似变了,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