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多种商品征收了高达235.6%的关税。
作为回应,中国没有坐以待毙,而是以牙还牙,以倍数反击,这一策略恰好击中了欧盟的弱点,引发了他们的哀鸣和不满。
究其原因,欧盟为何会对中国采取这样强硬的措施?又是如何遭到中国的有力反击的?
欧盟的行动倍受关注
作为由众多国家构成的经济联盟,欧盟的决策无疑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其他领域。
然而,欧盟并不是一个中立机构。事实上,从一定意义上讲,欧盟在很多方面都被视为美国的延伸,这是因为在成员国布局上,欧盟与北约有很高的重合度,而北约明显是在美国的领导下运作的。因此,不难看出欧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。
尤其是美国一直把自己的发展挑战归咎于中国,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与中国有关,甚至认为中国阻碍了美国的发展。
基于此,美国开始寻找各种方法来“遏制”中国的发展,尤其是在经济领域,这种“遏制”手段更是广泛布局。
今年5月,美国便对中国商品加征了高达100%的关税。初始时,欧盟未立即采取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策略,但也对此释放了信号。
欧盟的举动并不完全是出于其他原因,而是不愿放弃与中国巨大市场的合作。毕竟,对于欧盟而言,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伙伴。然而,面对美国的压力,欧盟不得不作出一些反应,故采取了拖延的策略。
但随着北约峰会的举行,北约不仅讨论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议题,还特别指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俄罗斯的支持,并给中国贴上了“关键纵容者”的标签,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行动。
尽管采取措施的是北约,但真正行动的是欧盟。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高额关税,虽然相较于美国略显保守,但整体税收水平仍然相当高。
此外,随着冯德莱恩再次当选欧盟委员会主席,欧盟的行动愈发激进。冯德莱恩将美国视为榜样,对中国的态度与美国高度一致。
冯德莱恩再次当选后不久,欧盟便决定对中国的生物燃料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,税率介于12.8%至36.4%。这一决策实际上并不符合欧盟的利益。
原因很简单,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需求量庞大,欧洲对柴油的需求同样旺盛,而中国生产的柴油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欧洲市场。在这之前,欧盟与中国在此领域有大量合作。
显然,欧盟此时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,并不是明智之举。
然而,欧洲联盟的策略并未止步,其进一步加重关税压力,尤其是对于赤藓糖醇这一项产品。赤藓糖醇作为一种低热量的甜味剂,与传统的高热量蔗糖相比,它的热量显著较少。鉴于欧洲人对甜品的偏爱,对赤藓糖醇的需求自然十分旺盛。
中国的反击
鉴于中国在赤藓糖醇生产方面拥有成熟的产业链,因此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明显优势。与欧洲当地生产的赤藓糖醇相比,中国产品的价格要低得多。由此,针对中国企业,欧洲指责我方“故意破坏市场”。
并伴随着对赤藓糖醇征收高达31.9%的临时反倾销税,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,在被严格限制的企业中,税率甚至高达76.9%到235.6%,这一比例无疑异常惊人。
甚至与美国相比,这一税率也是高出许多,显示了为了“抑制”中国的发展,欧盟采用了各种手段。
面对这种情况,中国并没有坐视,而是选择了强硬的反击措施,并且开始这种做法相对较早,在2019年就对欧盟不锈钢相关产业征收了反倾销税。虽然税率并不算特别高,但中国通过这种方式早已表明了自己的立场。
到今年7月份,欧盟的再次行动,中国紧随其后,继续对不锈钢相关产业实行反倾销措施,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。
从采取的手法来看,尽管中国的做法看起来比较简单,甚至有些微不足道,但实际的效果并非如此。无论是在电动汽车还是赤藓糖醇,在失去欧洲市场后,尽管可能会遭受一定的打击,但通过调整和应对,这一切还是有转机的。
而这些产品同时也可以销往其他国家。虽然如此会对中国企业造成一定的困扰,但并不妨碍它们赚钱。反过来,中国对欧洲征收的反倾销税,却使得欧洲感到极为头疼。
作为仍在发展中的国家,中国对不锈钢的需求巨大,而本国生产无法满足需求,需要从外部进口,尤其是欧洲国家的不锈钢产量很大,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进口来源。
如果欧盟被中国掌握关键点,那么欧盟国家将会更加痛苦。这样一来,他们不仅无法从中获益,而且还可能失去中国市场。
对于欧盟国家而言,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,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,若不抓住机会,寻找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,仍旧采用过时的策略,最终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。无论对美国、欧盟,这都不是最佳选择。
何况,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,其国力和实力都已不容小觑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尽管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共赢,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放弃反击的选项。